close

  (一)婦科疾病、STD和其它

  Olaitan等認為,在感染HIV的婦女中,大多數婦科疾患先於AIDS出現臨床症狀。無臨床症狀的HIV感染常被一般的婦科症狀所掩蓋而被臨床醫師及患者所忽視。Schumarn等發現,CD+4細胞計數<50/mm3的HIV感染者同時有痛性口瘡和陰道潰瘍存在太平惠欣,嚴重陰道疼痛和無法解釋的大量陰道分泌物,可能是HIV感染的並發症。

  STD與AIDS的關系已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其原因是STD有利於HIV傳播,而HIV又更易增加STD發生。Meda等指出,在STD中淋病與HIV感染有明顯相關性,而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和陰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對HIV傳播影響不大。但感染了HIV的婦女易反復發生生殖道霉菌和病毒感染,Olaitan等認為,這與宮頸免疫活性細胞水平的改變有關。在HIV陽性婦女中,其宮頸粘膜下層較早就有CD+4丟失的表現及細胞毒性淋巴細胞(CD+8)的增多,導致了免疫應答的缺乏而易致STD發生。

  HIV感染加速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發展,但對浸潤前的自然進程和浸潤性宮頸癌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HIV陽性婦女宮頸癌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在患宮頸癌的HIV陽性者中,腫瘤的發展速度也明顯增快。由於上述原因,1992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修改了AIDS監測定義,將浸潤性宮頸癌包括在監測範圍之內。

  (二)HIV與妊娠

  目前有兩方面關注熱點:一是HIV感染對妊娠的影響及垂直傳播;二是妊娠是否有加速AIDS進程的可能。對後一點觀點不一。有人認為,HIV陽性婦女妊娠後其HIV相關疾病或發展成AIDS的進程明顯快於不妊娠或流產的HIV陽性婦女,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妊娠並不加速HIV的疾病進程[12]。然而,HIV對妊娠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來自非洲的研究表明,HIV對妊娠的影響十分不利,包括流產、早產、低體重兒、死胎、死產,但關於胚胎病(embryopathy)和先天畸形卻未見報道。HIV影響妊娠的作用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報道,HIV感染可增加自發流產率,其原因可能是因為HIV感染者的蛻膜免疫細胞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胚胎著床和滋養細胞層生長發育,引起流產。HIV感染及不正常的胎盤功能引起的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可致低體重兒的發生。另外,感染進程的發展可引起絨毛膜羊膜炎,導致早產或胎兒宮內死亡,引起T4淋巴細胞計數下降,同時又可誘發早產。

  (三)HIV的垂直傳播

  HIV垂直傳播常發生在孕晚期和分娩前後,且與病毒的量和母親的免疫機能狀況有關。在歐洲,垂直傳播率為15%~20%,美國為15%~30%,非洲為25%~35%,亞洲約為25%。主要在以下3個階段易引起垂直傳播:(1)妊娠20周至分娩時;(2)分娩時;(3)母乳喂養期。

  分娩前後血清中HIV RNA水平與垂直傳播明顯相關,當病毒RNA>50 000拷貝/ml時,常可致垂直傳播的發生;而病毒RNA<20 000="" ml="" hiv="" rna="" cd="" 4="" 8="" aids="" 200="" mm3="" 2="" 2m="">2 mg/L和CD+4百分率<20%時,易發生垂直傳播;而CD+4計數>500/mm3時,傳播機率明顯減小。此外,孕期損傷性檢查如經腹羊膜腔穿刺或羊膜鏡檢查與HIV傳播有關。因為這些檢查會導致無症狀的胎盤、羊膜及羊膜腔出血,血性羊水導致的母嬰傳播機率是通常情況的4倍。

  約2/3的HIV垂直傳播發生在分娩時,此時產道出血胎兒暴露於母血中,此外胎盤剝離,使HIV通過胎盤導致感染。羊膜破裂的持續時間與HIV垂直傳播呈正相關性。CD+4水平<20%的HIV陽性孕婦破膜持續時間>4小時,其HIV垂直傳播率明顯增加。器械分娩(產鉗、胎吸),會陰側切、撕裂等,與增加HIV傳播無關。雙胎被感染機率不同,第1個新生兒常比第2個有較高的感染率,這與前者較長時間地暴露在母血及陰道分泌物中有關。剖宮產是否降低HIV傳播率,目前尚有爭論。但分娩時大出血、羊膜破裂持續時間及早產與HIV在分娩時傳播有關,已獲多數人認可。另外,傳播與分娩狀態的關系研究表明,其傳播不僅通過胎盤而且可經上行途徑感染。

  產後HIV傳播主要通過母乳喂養,HIV陽性母親的母乳喂養可使HIV的感染率增加7%~22%。在發達國家被HIV感染的母親可用很好的替代品代替母乳喂養,從而避免HIV傳播。但在發展中國家如非洲國家,由於貧窮很難找到營養替代品,非母乳喂養新生兒因營養不良或其它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明顯增加。因此,母乳喂養的意義超過了避免由此而引起HIV感染的意義。在這些地區,不可避免的母乳喂養也就導致了產後HIV傳播的持續存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婦產科
    全站熱搜

    教育學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