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喜餅在我們老家又稱鯁喉嚨餅。為什麼呢?聽我慢慢道來。

喜餅的講究全在一個喜字上。過去,按我們老家中式中式喜餅喜餅鄉下喜餅禮盒的 習俗,娶媳婦啊,生小孩啊,那麼就要做喜餅了。做喜餅的規模遠遠要比做油盞頭、麥糕、糍團排場,用料多,數量大,因此一般人家在舊社會是做不起的。做好了 的喜餅放在老式的紅漆盤裡的。那盤直徑要比一般的洗臉盆大,高度要比洗臉盤低,是木制的漆器,紅光锃亮,中間和底部各有一個金光閃閃的銅箍,渾身洋溢著喜 慶的色彩。
一盤喜餅有六個,底層一個與盤子底差不多大小,剛好放進去,然後一個一個疊上去,每一個要比下面一個小一圈喜餅禮盒,像寶塔一樣。喜餅推薦而第六個就不是圓的了,要做成“玉如意”模樣,跟“腰子”形狀差不多,橫在第五個喜餅上面。凡收到一盤喜餅的,就該送一份大禮,因此“喜餅”又嬉稱“鯁喉嚨”餅。
名字解釋清楚了,下面就要介紹喜餅的制作了。選上好的糯米細細地磨成粉,用溫水拌粉揉搓成拳頭大小,光放在沸水裡煮,然後撈起,放在一個竹匾喜餅推薦裡, 稍稍冷卻一會兒,再放進石臼裡“煉”(像朝鮮族人做打糕那樣“煉”得很粘很韌),取出來,做成大小不一花色各異的喜餅,有的是豆沙餡的,有豆沙芝麻餡的, 再上蒸籠上蒸。准備一個個大竹匾裡面灑一層薄薄的爽粉,等喜餅熟了,稍稍冷卻後,一個一個攤在竹匾裡,這樣疊起來就不會互相粘連,最後是“賞紅”——在每 個喜餅中心蓋上一個銅錢大小喜氣洋洋的大紅點。
喜餅制作,說起來很方便,做起來就不那麼方便了,且不說淘米、牽磨、篩粉、制餡之類大量的准備工作,單說做喜餅的場面就很壯觀,很復雜。您看,在那偌大的 廚房、客堂和場院,制作的工具和人員都“整裝待發”。只聽“大師傅”一聲吆喝:“來,落粉!”下手們就把一盆盆糯米粉團遞過來,將它們滑進沸騰著開水的大 鍋內,“大師傅”用大鏟刀把它們鏟勻了,不讓它們粘在鍋子上。這邊廚房裡熱氣騰騰、汽霧繚繞;那邊,場院裡,“落熟”的糯米粉團、白胖胖、磁嘟嘟、圓溜溜 地躺在大竹匾裡滋滋地冒著熱氣,等第一批粉團晾得差不多了,就放入一個個石臼裡,用木杵“煉”,這時候,吆喝聲、柴禾燃燒的爆裂聲,木杵搗粉團的撲撲聲、 做餅的大媽嫂子們的嘻笑聲彙成一支歡樂的樂曲,好一派農家歡天喜氣的喜慶場面。做喜餅時,除了做那裝盤的大喜餅外,同時還要做些像碟子那樣大小的喜餅用於 饋贈特結婚喜餅殊的賓朋,
我吃過幾次這樣的喜餅。記得最近一次離現在將近30年了,那是我故鄉的一個女學生結婚,他們請我喝喜酒,臨走時她媽媽給了我六只喜餅(不是一盤),只只如大碟子那樣大,模樣也相當俊俏。
因為喜餅的制作特殊,所以喜餅煎著吃亦可,煮著吃亦中,蒸著吃也行。煎著吃最快最香,一個大大的喜餅,別看它硬幫幫的,到底是糯米粉做的,放在鍋內放適量 油煎一會,灑些水蓋上鍋蓋燒一會,它就軟了。把它盛起來,裝在大盆子裡,這時候你用筷子夾住喜餅,用力扯起來,那韌韌的,粘粘的喜餅,綿長綿長的,還撕扯 不斷,非要別人幫一下忙,才能夾上一塊,連同那芝麻豆沙餡一起,放到嘴裡那麼一嚼,又香又甜又糯,真是吃到嘴裡,甜到心裡。你一筷,我一筷,大家都說好 吃,好吃結婚喜餅,連我這個不喜歡吃糯米食和甜食的人,這種餅卻非常愛吃。
喜餅因為它的制作特殊,所以它有很多優點:?存放久?特別韌?吃法多。這是其它糯米食所不能與之媲美的。可惜,現在吃不到這種餅了。一方面會制作這種餅的 人都老了;另一方面,即使長輩口授制餅“秘笈”,制作工具都尋覓不全了,更而況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年輕人誰還願意去弄這個 “工藝流程”那麼講究、那麼復雜的點心呢!
喜餅作為我們江南民間的一種飲食文化,可惜要失傳了。噢,我心中的喜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教育學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